扇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。名贵的扇子多用檀香木(sandalwood)作扇骨(strcture),绢或纸作扇面。扇子曾是中国女人的至爱。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老电影中,上海滩的女子几乎人手一扇,扇子或许是女人用来表现优雅的最好的道具。男人也用扇子,其扇面的内容多为山水园林或名人题字等。借着这样的扇子,男人展现的是身价和气质(temperament)。
放风筝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娱乐项目。风筝源于春秋时期(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),至今已有2,700多年的历史。风筝最初是军事上传递信息的工具,到了宋代,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它做成各种形状,如燕子、蝴蝶、孔雀、龙等。据史料记载,中国的风筝大约在14世纪传入欧洲,这对后来的滑翔机(glider)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现在,放风筝的活动在文化交流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、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皮影戏(the shadow puppetry)又称“影子戏”,是中国著名民问戏剧形式之一。表演时艺人通常一边演唱一边操纵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形象。它们的影子通过灯光映在帘布上,这营造了有人物在活动的幻象。有时表演者需要控制三四个人偶。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,元代时还曾传到世界上很多国家,迷倒了不少国外戏迷。
快板儿,或称作中国快板儿,是一种有节奏的谈话或是独自的表演活动,用竹板和三弦来伴奏。快板儿的历史相当久远,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快板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。天津快板儿主要用天津方言来表演,以天津地方民俗小曲儿为主要内容并伴有强烈的音调。天津快板儿豪放率直、幽默诙谐、生动活泼,因此,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受到人们的喜爱。
中国传统价值观提倡勤(industry)俭,反对挥霍(extravagance)浪费。然而近年来,社会上出现了一群叫作:“月光族”(the moonlight clan)的人。“月光族”成员大多是年轻人。他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,收入不多,但总是在月底前把收入花得一干二净,不留半点积蓄。他们知道如何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,知道如何享受生活,但却没有养成存钱的习惯。“月光族”的消费习惯并不正常,有时可以说是一种浪费。